中央经济工作会议(12月11-12日)明确,明年九大重点任务之八为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,加速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,包括打造零碳园区、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以及构建产品碳足迹管理与碳标识认证体系。12月13日,工信部党组扩大会议着重提出,要深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,开展工业节能降碳行动,建设零碳工厂与工业园区,推动工业资源规模化、高值化利用。
园区是产业集聚的关键,其碳排放占比颇高。相关数据表明,我国 2543 家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,工业产值占全国 50% 以上,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超 30%。
产业与工业活动密集、能源消耗量大,让园区成为碳排放“巨头”。故而,为精准落实双碳目标,“零碳园区”概念诞生。其借助优化能源结构、提升能源效率、使用清洁能源等手段,全力削减碳排放,力求达成园区内碳收支平衡,即从规划至运营的全过程,融入低碳、零碳理念与技术。
我国的零碳园区政策与实践
北京市 “十四五” 生态环保规划明确,到 2025 年,重点工业园区、产业集群挥发性有机物(VOCs)环境浓度较监测基准年力争降 10% 以上,严控园区污染物排放,助力园区低碳转型。同时计划高水平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这一绿色发展示范区,秉持绿色低碳理念,构建智能绿色能源体系,推广可再生能源,在行政办公区示范应用绿色电力,推进绿色园区、社区、建筑等示范建设,推动新建公共建筑迈向 “近零碳排放”。
“十四五” 期间:上海计划在全市打造一批含近零碳排放的低碳发展实践区与社区,借多样低碳区域示范带动城市低碳转型,重点推进零碳园区建设,实施绿色低碳供应链升级计划,拟培育 50 家 “链主” 企业、20 家技术供应商、30 家认证机构,助力零碳园区落地。
成都明确到 2025 年建成近零碳园区、工业企业等不少于 30 个,近零碳社区不少于 30 个,实现区县全覆盖,多领域协同营造全城低碳氛围,零碳园区将担当引领示范重任。
浙江出台《浙江省绿色低碳工业园区建设评价导则(2022 版)》,设 7 大项指标,鼓励园区建碳排放管理制度、开展节能诊断,从评价管理维度规范园区,推动绿色低碳发展。
零碳园区的核心特征
首先是零碳能源供给系统,即园区善用太阳能、风能、水能、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,依合理规划与先进技术,搭建稳定可持续的能源网。如德国欧瑞府零碳科技园,80% - 95% 能源取自光伏、风电、沼气等,配 1.8MW 电池储能站,供园内百辆电动汽车、公交车充电,还靠热电联供满足供热、供冷、供电需求。
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,规划面积 73 平方公里,倚仗当地可再生能源优势,以“新型电力、零碳数字、绿色工业”三大创新为基,发展新能源电池、装备及汽车三大千亿产业。在 150 公里内布局风电场与微电网,80%绿电自发直供工厂,20%上网交易,并用“绿能+背压机组+电网”保障生产用电,如今 3 万千瓦绿电已接入工厂,另 20%能源借智能物联网优化及电力余缺调节合作,达成 100%绿能供给。
其次是智能设施。在零碳园区,物联网、智能工厂、交通、建筑等环节构成有机系统,借智能管理实现整体优化。如青岛中德生态园的 “智能绿塔” 模式,靠新奥集团泛能网技术,建多能互补联合供能系统,统一调配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、光伏、地热等清洁能源,实现高效互联。园区建筑运用多种节能技术,达成 100% 建筑被动式节能,成为 “被动房”。
最后靠零碳产业与碳清除技术托底。零碳园区要汇聚资源,规划、生产零碳产品,园区企业投身绿色低碳产品研发与制造,摒弃高耗能、高污染模式,从产品全生命周期降碳。同时,园区开展碳清除实践,能源转换、发电时用碳捕集等技术(CCUS)减排,或借森林、土地、海洋开展绿碳、黄碳、蓝碳等碳汇项目抵消碳排放。
来源:华航能源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